让赫哲文化世代传承下去——记赫哲族鱼皮画传承人解永亮 |
中国非遗年度提名人物,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国家民族画院画家,佳木斯工艺美术大师,赫哲族鱼皮画传承人……年轻的解永亮有着一系列让人惊叹的头衔,不过在这个年轻人心里却有着一个执念,那就是让赫哲文化世代传承下去,以此推动家乡的发展,这个36岁的青年一直为此而努力着。
“2022佳木斯‘三江英才’荣誉称号”,再见解永亮,他又多了一个新的身份。
不过,他脸上的笑容依旧恬淡,说话依旧不疾不徐,只是双眸中的光彩却愈发深邃。
2006年5月20日,赫哲族鱼皮制作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中鱼皮制作技艺、鱼皮画、传统鱼皮服饰都是赫哲族最具代表性的民族工艺。
解永亮和鱼皮制作技艺之间的渊源来自小时候姥姥讲的一个故事。在赫哲族和汉族混居的年代,过年时,汉族人家窗户上栩栩如生的窗花让赫哲人羡慕不已。然而以渔猎为生的赫哲人并没有多余的钱去买窗花,于是,将晒干的鱼皮放在蜡烛上熏烤,在黑色的鱼皮上镂刻出自己的图腾贴在窗户上,鱼皮画由此而来。
解永亮为自己祖先的聪明才智感到骄傲。而他真正接触鱼皮工艺,也是来自姥姥。小时候,他看着姥姥用鱼皮缝制衣服和一些筐筐篓篓的小物件,一张张普普通通的鱼皮,在外婆的手底下被赋予了新的生命,这让心里充满了对这种独特技艺的好奇。正是源于小时候的姥姥巧手的吸引,解永亮对艺术情有独钟,大学选择了不被家人看好的美术学院。
2009年,解永亮放假回家。此时正值第八届乌日贡大会在敖其镇举行,赫哲匠人在现场用鱼皮作画,一张张鱼皮画展示出了别样的艺术魅力,也为解永亮打开了一个全新的世界。“一直以来都是和汉人混居生活,从来没觉得自己有什么不同,那是头一次,让我有了身为赫哲族的自豪感。”现在回忆起来,解永亮仍然能感觉到自己当时的心情。
正是这种自豪让解永亮义无反顾地投入到鱼皮画制作当中。“从现实的角度上来看,家里人确实有反对的理由,但是作为赫哲族人,我希望能够把这种古老的手艺传承下来,并尽我所能把它发扬光大。”解永亮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为了尝试一种新的制作方式,他甚至可以十几天不出门,废寝忘食地伏案创作;为了让鱼皮画更有质感,他一次次地试验,用掉了无数张鱼皮也在所不惜。正是因为这份热情和这种执着,让解永亮的创作迅速成熟起来,年纪轻轻就成为了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2013年,解永亮的成立了哲艺堂鱼皮画廊并将画廊设在了如今的赫哲新村里,究其原因,解永亮说的很简单,也很实在。“鱼皮画不能脱离赫哲族的文化而单独存在,它是赫哲文化的积淀,也是赫哲历史的见证。”解永亮说,因为鱼皮画的传播,让更多的人认识了赫哲族,而赫哲族的文化历史又赋予了鱼皮画更深的意义和内涵。“来赫哲新村旅游的人自然会到哲艺堂来,提高了哲艺堂的知名度,也带动了鱼皮画的销量;而很多客户也通过哲艺堂知道了赫哲新村,每年都有人慕名而来,想亲身感受一下赫哲族的文化氛围。”
如何使鱼皮画更加的符合当下的审美要求,是解永亮一直以来的努力方向。“在最早期,鱼皮画并不单独是一幅作品,只是作为一种纹饰,它只是一个装饰图案、图腾纹饰,只是起到一定的装饰作用,类似于其他民族的剪纸、窗花之类的,还没有形成独立的艺术品。”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鱼皮画传承人都在思考如何在作品中融入更多的艺术创作元素,使之更加符合现代人对于家居和审美的要求。
从镂刻到平面再到立体雕刻,从必需品到生活用品再到艺术品,在他手里,鱼皮画成了造型别致、色彩协调、工艺精细、具有浓郁地方民族特色的工艺品。解永亮并没有停下脚步,仍然在不断研究新的技法,让鱼皮画更加生动,更加丰富。
如今,解永亮在赫哲新村成立了鱼皮画廊。通过教授和展示鱼皮画,让更多人了解赫哲族文化,带动家乡发展。从“父传子”到“师带徒”、从“个体传承”发展到“人群传承”,手艺之于传承人,不仅仅是养家糊口的技艺,更是在时代的发展中,守住文脉,守住历史,守住这份民族自信。 |
|